綠茶是一種不發酵茶,基本制作工藝是攤放,殺青,揉捻,干燥。
我國綠茶生產歷史最久,品類最多,外觀造型千姿百態,香氣、滋味各俱特色,清湯綠葉,十分誘人?,F將我國主要綠茶品類簡介如下。
1、西湖龍井
“西湖之泉,以虎跑為最,兩山之茶,以龍井為佳”。(明高濂《四時幽賞錄》“龍井茶,虎跑水”,這是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杭州西湖的雙絕。好茶好水,為美麗的西湖增添了光彩,宋代詩人蘇東坡曾有:“欲把西湖比西子”,“從來佳茗似佳人”的詩句。西湖龍井茶就產在杭州西湖的群山之中,歷史悠久。早在唐代陸羽《茶經》中就記述有天竺和靈隱兩寺產茶。
到了宋代,上天竺香林洞產的香林茶、寶云洞產的寶云茶和下天竺白云峰產的白云茶,已列為貢品。宋代詩人蘇東坡在詩中就有關于白茶的吟詠:“白云峰下兩旗新,膩綠長鮮谷雨春”。
明代高濂《遵生八箋》說:“杭之龍泓茶,真者天池不能及也”。龍井為泉名,古稱龍泓,位于1700多年前的老龍井寺右側。傳說明正德年間掘井時,從井底挖掘出一塊大石頭,形如游龍,故名龍井。
到了清代,康熙皇帝在杭州創設“行宮”,把龍井茶列為“貢茶”。另據傳說,乾隆皇帝下江南時,曾到龍井峰山下胡公廟品飲龍井茶,飲后贊不絕口,興之所至,將廟前十八棵茶樹封為“御茶”,如今仍生機盎然,供游人觀賞。
西湖龍井茶集中產地獅峰山、梅家塢、翁家山、云棲、虎跑、靈隱等地,處處林木茂密、翠竹婆娑,一片片茶園就處在云霧繚繞、濃蔭籠罩之中。這里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,氣候溫和、雨量充沛,年平均溫度16℃,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,尤其春茶季節,細雨蒙蒙,溪澗常流。土壤深厚,多為沙質壤土。龍井茶區的茶樹品種,芽葉柔嫩而細小,富含氨基酸與多種維生素。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優良品種,為龍井茶優良品質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條件。
高級龍井茶的色澤翠綠,外形扁平光滑,形似“碗釘”,湯色碧綠明亮,香馥如蘭,滋味甘醇鮮爽,向有“色綠、香郁、味醇、形美”四絕佳茗之譽。
品嘗高級龍井茶時,多用玻璃茶杯,85℃左右的開水進行沖泡,1分鐘后揭開茶杯蓋,以免生產悶熟味。沖泡后芽葉一旗一槍,族立杯中交錯相映,芽葉直立,上下沉浮,栩栩如生,宛如青蘭初綻,翠竹爭艷。品飲欣賞,齒頰留芳,沁人肺腑。龍井茶的特點是香郁葉醇,非濃烈之感,宜細品慢啜,非下功夫不能領略其香味特點。
2、黃山毛峰
據《徽州府志》記載:“黃山產茶始于宋之嘉祐,興于明之隆慶?!庇纱丝芍?,黃山產茶歷史悠久,黃山茶在明朝中葉就很有名了。 清代江澄云《素壺便錄》記述:“黃山有云霧茶,產高山絕頂,煙云蕩漾,霧露滋培,其柯有歷百年者,氣息恬雅,芳香撲鼻,絕無俗味,當為茶品中第一。
又有一種翠雨茶,亦產黃山,托根幽壑,色澤較綠,味較濃,香氣比云霧稍減,亦軼出松蘿一頭?!绷碛小饵S山志》載:“蓮花庵旁就石隙養茶,多輕香,冷韻襲人斷腭,謂之黃山云霧?!旗F茶,山僧就石隙微土間養之,微香冷韻,遠勝匡廬?!睋甲C,黃山云霧即為黃山毛峰的前身。
黃山為我國東部的最高山峰,素以蒼勁多姿之奇松,嶙岣維妙之怪石,變幻莫測之云海,色清甘美之溫泉聞名于世。明代徐霞客給予黃山很高評價,寫道:“五岳歸不看山,黃山歸來不看岳”。把黃山推為我國名山之首。黃山風景區境內海拔700—800米的桃花峰、紫云峰、云谷寺、松谷庵、吊橋庵、慈光閣一帶為特級黃山毛峰的主產地。風景區外周的湯口、崗村、楊村、芳村也是黃山毛峰的重要產區,歷史上曾稱之為黃山“四大名家”?,F在黃山毛峰的生產已擴展到黃山山脈南北麓的黃山市徽州區、黃山區、歙縣、黟縣等地。這里山高谷深,峰戀迭翠,溪澗遍布,森林茂密。氣候溫和,雨量充沛,年平均溫度15—16℃,年平均降水量1800—2000毫米。土壤屬山地黃壤,土層深厚,質地疏松,透水性好,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磷鉀肥,呈酸性(PH4.5—5.5),適宜茶樹生長。
黃山毛峰分特級及1—3級。特級黃山毛峰又分上、中、下三等,1—3級各分兩個等。 特級黃山毛峰堪稱我國毛峰之極品,其形似雀舌,勻齊壯實,峰顯毫露,色如象牙,魚葉金黃;清香高長,湯色清澈,滋味鮮濃、醇厚、甘甜,葉底嫩黃,肥壯成朵。其中“金黃片”和“象牙色”是特級黃山毛峰外形與其他毛峰不同的兩大明顯特征。
3、洞庭碧螺春:
洞庭碧螺春是我國名茶的珍品,以形美、色艷、香濃、味醇“四絕”聞名中外。碧螺春始于何時,名稱由來,說法頗多。據清代《野史大觀》(卷一)載:“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,產野茶數株,土人稱曰:‘嚇煞人香’??滴跫好瓝岢妓螤钨彺瞬枰赃M……,以其名不雅馴,題之曰螺春?!?/p>
又據相傳,明朝期間,宰相王鰲,是東后山陸巷人,“碧螺春”名稱系他所題。又據《隨見錄》載:“洞庭山有茶,微似岕而細,味甚甘香,俗稱‘嚇殺人’,產碧螺者尤佳,名“碧螺春’”。若以此為實,則碧螺春茶應是始于明朝,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有名聲顯赫了。
也有人認為:碧螺春是因形狀卷曲如螺,色澤碧綠,采于早春而得名。不管碧螺春的名稱由來如何,該茶歷史悠久,早為貢茶是毫無疑議的了。
碧螺春產于江蘇縣太湖洞庭山,洞庭分東、西兩山,洞庭東山是宛如一人巨舟伸進太湖的半島,洞庭西山是一個屹立在湖中的島嶼。兩山氣候溫和,年平均氣溫15.5—16.5℃,年降雨量1200—1500毫米,
碧螺春分為7級,芽葉隨1—7級逐漸增大,茸毛逐漸減少。其品質特點是:條索纖細、卷曲成螺,滿身披毫,銀白隱翠,香氣濃郁,滋味鮮醇甘厚,湯色碧綠清澈,葉底嫩綠明亮。有“一嫩(茶葉)三鮮”(色、香、味)之稱。
當地茶農對碧春描述為:“銅絲條,螺旋形,渾身毛,茶香果味,鮮爽生津?!?品嘗高級碧螺春頗有情趣。品茶時,采用潔凈透明的玻璃杯,先沖開水后放茶?;蛴?0—80℃的開水沖泡。當碧螺春投入杯中,茶即沉底,瞬時間“白云翻滾,雪花飛舞”,清香襲人。茶在杯中,觀其形,可欣賞到猶如雪浪噴珠,春染杯底,綠滿晶宮的三種奇觀。飲其味,頭酌色淡、幽香、鮮雅;二酌翠綠、芬芳、味醇;三酌清香、香郁、回甘,真是其貴如珍,宛如高級工藝品,不可多得。
4、蒙頂茶
“揚子江中水,蒙頂山上茶”。蒙頂茶由于品質特殊,歷代文人大學士留下了不少稱頌蒙頂茶的詩篇。
蒙頂茶是四川蒙山各類名茶的總稱。采制均甚精細,品質均甚優異。其中最著名的有:雷鳴、霧鐘、雀舌、白毫、鳥嘴、龍團、鳳餅等?,F在一些傳統名茶多數都保留了下來。其中品質最佳的如“蒙頂甘露”、“蒙頂黃芽”,不僅供國內銷售,國外亦享盛名。
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“琴茶”一詞中,曾有:“琴里知聞唯《淥水》,茶中故舊是蒙山”之句?!稖O水》系琴曲名,頗為有名。唐代詩人杜甫曾把《淥水曲》稱為:“浩歌《淥水曲》,清絕聽者愁”。白居易在“琴茶”中,把蒙頂茶與《淥水曲》相提并論,說明白氏對蒙頂茶之酷愛。
唐代黎陽王還專門寫了《蒙山白云巖茶》詩:“若數陸羽持公論,應是人間第一茶”。盛贊此茶為“人間第一茶”。
蒙頂茶產于四川省邛崍山脈之間的蒙山。蒙山位于成都平原的西部,地跨名山、雅安兩縣。山勢巍峨,峰巒挺秀,重云積霧,古人說這里是“仰則天風高暢,萬象蕭瑟;俯則羌水環流,眾山羅繞,茶畦杉徑,異石奇花,足稱名勝?!庇绕涫敲轿鞑康难虐部h,地處四川盆地西產邊緣,受西藏高原大地形的影響,雨量特多,索有“雨城”之稱。
蒙頂茶遠在東漢時代,人們就稱它為“圣揚花”、“吉祥蕊”,采制后奉獻給地方官。從唐朝開始作為貢茶,一直沿襲到清朝,1000多年間,歲歲皆為貢品。這在中國茶葉史上,也是罕見的。
5、顧渚紫筍
顧渚紫筍產于浙江省長興縣的顧渚山,又名“湖州紫筍”。是我國著名的上品貢茶。
浙江長興的顧渚山,與江蘇宜興的茶山緊密相連,兩地分別生產紫筍茶與陽羨茶,均為珍品。長興縣紫筍茶品質更勝宜興陽羨茶,進貢量逐年增多。唐大歷五年(公元770年),潮州刺史便在顧渚山側的虎頭巖設立貢茶院,由州官監制。唐建中二年(公元781年),紫筍茶進貢數量高達三千余市斤;唐會昌年間(公元841—846年),進貢量又增至二萬八千多市斤。湖州剌史為了確保貢茶質量,每年立春過后即要進山,直到谷雨,貢茶焙制完畢才離山,自始至終督采、督制、督運?;适疫€規定每年第一批茶,必須在清明前十天起程,由陸路快馬運送,限清明節前運到京城長安(今西安),叫做“急程茶”,用來在清明節祭祀宗屆。從浙江長興到西安,相距四千里,在唐代的交通條件下,要在十天內送到,實非易事。唐代采制紫筍茶的盛況,真像鬧元宵一樣,顧渚山頭人山人海。相傳,當時顧渚山谷制茶工匠多達千余人,采茶工竟達三萬余人,勞累整整一個月,方可造畢。
到了明未清初開始,紫筍茶逐漸消失。到20世紀40年代,顧渚山區的茶園大半荒蕪凋落,紫筍茶亦停產失傳。70年代末為恢復紫筍名茶,浙江長興縣有關單位緊密合作,努力挖掘創新,獲得可喜成果。 顧渚紫筍鮮葉極為幼嫩,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或一芽一葉,該茶系半炒烘類型,既用鍋炒,又用烘焙,因而外形緊結,又較完整。香氣馥郁,湯色清澈,茶味鮮醇而回味甘甜。自1979年試制以來,歷屆都被評為部級或省級優質名茶。
6、太平猴魁
尖茶是安徽省的特產,產于太平、涇縣、寧國一帶。除普通尖茶外,還有太平魁尖、涇縣特尖,近年寧國又創尖茶新產品——黃花云尖。各類尖茶采制技術和茶外形較為相似,而內質卻各具風格。太平猴魁為尖之極品,久享盛名。
太平縣(現改為黃山市黃山區)產茶歷史可追溯到明朝以前。清未南京太平春、江南春、葉長春等茶莊,紛紛在太平產區設茶號收購加工尖茶,運銷南京等地。后來猴坑茶農王魁成在鳳凰尖茶園,選肥壯幼嫩的芽葉,精工細制成王老二魁尖,現稱“魁尖”。由于猴坑所產魁尖風格獨特,質量超群,使其他產地魁尖難以“魚目混珠”,特冠以猴坑地名,叫“猴魁”。1911年在南京南洋勸業場的農商部展出,榮獲優等獎。1915年又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,榮膺一等金質獎章和獎狀。從此,太平猴魁蜚聲中外。
太平猴魁產于黃山市黃山區太平湖畔的猴坑一帶,境內最高峰鳳凰尖海拔750米,為黃山山脈北麓余勝。猴坑的紅椿塢、黃桶塢、黃梅塔、九龍崗、獅形頭;猴崗的鳳凰尖、板山培、新樁棵、胡家壟;顏家的四方塊、青龍山、黃檀樹等地塊所產的鮮葉,制茶質量最優。
7、南京雨花茶
提起雨花茶,自然會聯想起晶瑩圓潤的雨花石。雨花茶、雨花石因產于雨臺而得名。雨花茶創制于1958年。原產于南京中山陵和雨花臺園林風景區,現已擴大到大江南北的“三郊五縣”,即雨花、棲霞、浦口3個郊區,江寧、江浦、六合、溧水、高淳等5個縣。由全部手工炒制步走向機械化生產,產量達7—8噸,質量逐年提高。
緊、直、綠、勻是雨花茶品質特色。最終要求達到:形似松針,條索緊直、渾圓,兩端略尖,鋒苗挺秀,茸毫隱露,色呈墨綠,香氣濃郁高雅,滋味鮮醇,湯色綠而清澈,葉底嫩勻明亮。沸水沖泡,芽芽直立,上下沉浮,猶如翡翠,清香四溢。品飲一杯,沁人肺腑,齒頰留芳。
8、六安瓜片
“唐、宋史志,皆云壽州產茶,蓋以其時盛唐、霍山隸壽州、隸安豐軍也。今土人云:壽州向亦產茶,名云霧者最佳,可以消融積滯,蠲除沉疴……”(清道光《壽州志》)。盛唐縣為今六安縣??梢娏膊枋翘拼詠砭蜑槿怂拿柚?。
六安瓜片的歷史淵源,史料尚無考證。多年來許多茶葉工作者尋根溯源,略有所獲。較為可信的傳說有兩。一是說,1905年前后,六安茶行一評茶師,從收購的綠大茶中揀取嫩葉,剔除梗葉,作為新產品應市,獲得成功。信息不脛而走,金寨麻埠的茶行,聞風而動,雇用茶工,如法采制,并起名“峰翅”(意為峰翅)。此舉又啟發了當地一家茶行,在齊頭山的后沖,把采回的鮮葉剔除梗芽,并將嫩葉、老葉分開炒制,結果成茶的色、香、味、形均使“峰翅”相形見絀。于是附近茶農競相學習,紛紛仿制。這種片狀茶葉形似菱花子,逐稱“瓜子片”。以后即叫成了“瓜片”。)
二是說,麻阜附近的祝家樓財主,與袁世凱是親戚。祝家常以土產孝敬。袁飲茶成癖,茶葉自是不可缺少的禮物。但其時當地所產的大茶、菊花茶、毛尖等,均不能使袁滿意。1905年前后,祝家為取悅于袁,不惜工本,在后沖雇用當地有經驗的茶工,專揀春茶的第1—2片嫩葉,用小帚精心炒制,炭火烘焙,所制新茶形質俱麗,獲得袁的贊賞。當地茶行也懸高價收買,以促茶農仿制。新茶登市后,蜚聲遐邇,連峰翅亦遜色多矣。峰翅品質雖優于大茶,但其采制技術均與大茶相同。而瓜片卻脫穎而出,色、香、味、形別具一格,故日益博得飲品者的喜嗜,逐漸發展為全國名茶。、
時過境遷,虛實難辨。但上述兩種傳說有三點則是一致的,其一:六安瓜片問世于1905年前后,其二:六安瓜子的產地在金寨縣麻埠齊頭附近的后沖,麻埠已隨響洪甸水庫的建成而淹沒消失。但過去這里曾是六安瓜片的主要集散地;其三:六安瓜片采制技術是在大茶的基礎上,汲取蘭花茶、毛尖制造技術之精華,逐漸創制成功的。目前在制茶工具及技術方面,仍有許多與大茶相似之處。瓜片產區目前春茶制瓜片,夏茶仍制大茶,形成組合生產。 六安瓜子產于六安、金寨、霍山三縣之毗鄰山區和低山丘陵,分內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兩個產區。內山瓜片產地有金寨縣的響洪甸、鮮花嶺、龔店;六安縣的黃澗河、雙峰、龍門沖、獨山;霍山縣的諸佛庵一帶。外山瓜片產地有六安市的石板沖、石婆店、獅子崗、駱家庵一帶。產量以六安最多,品質以金寨最優。瓜片原產地齊頭山一帶,舊時為六安管轄,現屬金寨縣。齊頭山所產“齊山名片”為六安瓜片之極品。
六安瓜片的外形,似瓜子形的單片,自然平展,葉緣微翹,色澤寶綠,大小勻整,不含芽尖、茶梗;清香高爽,滋味鮮醇回甘,湯色清澈透亮,葉底綠嫩明亮。過去根據采制季節,分成三個品種:谷雨前提采的稱“提片”,品質最優;其后采制的大宗產品稱“瓜片”;進入梅雨季節,鮮葉粗老,品質較差,稱“梅片”?,F在“齊山名片”分1—3等,內山瓜片和外山瓜片各分4級8等。
六安瓜片在我國名茶中獨樹一幟,其采摘、板片、炒制、烘焙技術皆有獨到之處,品質也別具一格。其產制歷史雖不足百年,但就目前生產規模和技術精熟程度而言,則為許多名茶無法相比。為了充分利用板片后的鮮葉資源,金寨縣的茶葉工作者新近又將制“針把子”的芽尖,創制成一種眉形、穎秀、顯毫、翠綠、鮮潤的新名茶—“齊山翠眉”在1989年農業部西安名優茶評比會上,被評為名優茶。
9、信陽毛尖
信陽毛尖產于河南省南部大別山區的信陽縣。信陽產茶已有二千多年歷史,茶園主要分布在車云山、集云山、天云山、云霧山、震雷山、黑龍潭等群山的峽谷之間。這里地勢高峻,一般高達800米以上,群巒疊翠,溪流縱橫,云霧多。這縷縷之霧滋生潤育了肥壯柔嫩的茶芽,為制作獨特風格的茶葉,提供了天然條件。.
信陽毛尖外形細、圓、緊、直、多白毫;內質清香,湯綠味濃。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名優質獎狀;1959年被列為我國十大名茶之一;1982年再次被評為國家、部級優質名茶;1985年被選送到全國優質農產品展評會展出。銷往國內20個省區以及日本、德國、美國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等10余個國家,深受歡迎。
10、峨眉竹葉青
提起竹葉青,人們十分自然地會聯想到我國名酒“竹葉青”;名茶竹葉青,其名其實,不亞于名酒竹葉青。該茶產于山勢雄偉、風景秀麗的四川省峨眉山。海拔800—1200米峨眉山山腰的萬年寺、清音閣、白龍洞、黑水寺一帶是盛產茶竹葉青茶的好地方。這里群山環抱,終年云霧繚繞;翠竹茂密,茶樹生長十分適宜。)用于制作竹青茶的鮮葉十分細嫩,加工工藝十分精細。
竹葉青的命名,尚有一番來歷。1964年4月下旬的一天,國務院副總理陳毅一行途經四川,來到峨眉山時,在山腰的萬年寺憇息。老和尚泡了一杯新采的綠茶送到陳毅手里,一股馨香撲鼻襲來,陳毅笑盈盈地喝了兩口,味醇回甘、清香沁脾,頓覺心曠神怡,勞倦頓消,連問:“這茶產在哪里?”老和尚答道:“此茶是我們峨眉山的土產,用獨特工藝精制而成?!标愐阌謫枺骸按瞬枭秱€名字?”老和尚答:“還沒有名字呢!請首長賜個名字吧!”陳毅推辭道:“我是俗人、俗口、俗語,登不得大雅之堂?!苯浝虾蜕性偃埱?,陳毅高興地說:“我看這茶葉形似竹葉,青秀悅目,就叫‘竹葉青’吧!”。從此與我國美酒同名的峨眉竹葉青茶,有了自己的名稱。.
峨眉竹葉青外形扁條,兩頭尖細,形似竹葉;內質香氣高鮮;湯色清明,滋味濃醇;葉底嫩綠均勻。該茶自1983年以來,連續數年被評為四川省優質名茶;1985年在葡萄牙舉行的第24屆世界食品評選會上,榮獲國際金質獎。